摘要:选址建设20万千瓦地面光伏扶贫电站。 ...
按8元/w投资成本与发电收益计算,光伏发电投入产出比达12%以上,高于农村一般项目收益。
在这家现代农业园里,科技兴农并不只是一个口号。这种模式让农民可以及时拿到钱,不愁销路,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增收致富
花垣县复制推广十八洞村的经验后,2013年以来实现减贫2.8万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.8%,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276元,比2013年增加1373元。现在,村民们已开发出玫瑰花蕾、玫瑰茶、玫瑰精油、玫瑰醋、玫瑰露酒、玫瑰膏等十几种产品,远销出口至日韩等国家。一次偶然机会,发现家乡旅游发展的势头很好,藤编行业充满商机,于是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。三百六十亩自家房屋改造,乡村民俗应运而生。谢荣生介绍,新村大力发展光伏产业,充分利用房屋坡顶资源,每栋安装5千瓦光伏,初装费用总投入为2.8万元(帮助办理银行贷款,前5年贴息),每户一年发电约为6500度,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。
此外,于都脐橙这种防伪溯源还采用了O2O模式,将线上营销、下上购买,带动线下经营、线下消费,将微信公众号、微商城、会员积分体系与当地旅游相结合,实现了农林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8月23日至9月底,中央网信办主办了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,近百家网络媒体编辑经过对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、甘肃、陕西等六省集体调研采访,探寻长征沿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秘籍。家用光伏市场火了以后,笔者经常收到一些业主的投诉:当初说好了一天发XX度电,5年回本,结果实际发电量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多。
不管维权是否顺利,加盟者都会蒙受一定损失。再比如,一块电池板,一半由真电池片组成,另一半由纸糊的假电池片组成,以此冒充高功率组件获取利润同时,充分利用村活动室的屋面安装光伏发电板,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。两河街道岩脚村、羊场乡纳木村等光伏产业建成并网运营后,平均每户年增收4600余元。
近年来,贵州盘县以三变改革为指导,广泛撬动挖掘和高效配置各方资源,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,积极参与贫困乡村的开发建设和精准扶贫。实施光伏发电不占地、不占院、只占房顶空间,不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,还给农户带来稳定收入,可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和推广。
作为全省首个实现并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盘县,结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4000-4450兆焦每平方米,适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,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,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。在规划引领方面,编制了《盘县十三五光伏扶贫规划》。利用光伏扶贫持续稳定的收益特点,形成政府、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,为农户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。光伏产业以户为单位,投资安装及收益量化均可优先到贫困户,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供了保障。
注重机制创新,通过政府+平台公司+农户模式,财政出资10%、公司投资20%作为资本金,其余70%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,还款周期为20年,通过获取国家新能源补贴及上网标杆电价补贴收益,除逐年还付贷款外,每年确保每户收益在3000元以上,贷款还清后,全部收益归农户所有;注重资金整合,通过积极争取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,整合财政、扶贫等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项目,共整合资金7635万元。2015年,两河街道岩脚村活动室安装了18千瓦光伏设施,每年增加村积累1万余元。利用光伏发电建设周期短、维护保养简单、稳定性好、使用寿命长的优点,按照国家补贴及上网电价补贴政策,每发1度电,可为农户增收0.8元。按照政府引导、企业投资、农户自愿的原则,盘县采取政府+平台公司+农户模式,把光伏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程来抓,现已建成户用光伏发电设施2667套,带动贫困户741户1826人持续稳定增收脱贫,光伏产业成为盘县社会扶贫主力军。
按照每户安装3千瓦标准,围绕实现适宜区域贫困户全覆盖的目标,计划投入12亿元、实施5万套、覆盖农户5万户17万人,其中贫困户1.28万户4.3万人注重机制创新,通过政府+平台公司+农户模式,财政出资10%、公司投资20%作为资本金,其余70%由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,还款周期为20年,通过获取国家新能源补贴及上网标杆电价补贴收益,除逐年还付贷款外,每年确保每户收益在3000元以上,贷款还清后,全部收益归农户所有;注重资金整合,通过积极争取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,整合财政、扶贫等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项目,共整合资金7635万元。
两河街道岩脚村、羊场乡纳木村等光伏产业建成并网运营后,平均每户年增收4600余元。近年来,贵州盘县以三变改革为指导,广泛撬动挖掘和高效配置各方资源,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,积极参与贫困乡村的开发建设和精准扶贫。
实施光伏发电不占地、不占院、只占房顶空间,不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,还给农户带来稳定收入,可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和推广。利用光伏扶贫持续稳定的收益特点,形成政府、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,为农户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。同时,充分利用村活动室的屋面安装光伏发电板,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。按照政府引导、企业投资、农户自愿的原则,盘县采取政府+平台公司+农户模式,把光伏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程来抓,现已建成户用光伏发电设施2667套,带动贫困户741户1826人持续稳定增收脱贫,光伏产业成为盘县社会扶贫主力军。在规划引领方面,编制了《盘县十三五光伏扶贫规划》。按照每户安装3千瓦标准,围绕实现适宜区域贫困户全覆盖的目标,计划投入12亿元、实施5万套、覆盖农户5万户17万人,其中贫困户1.28万户4.3万人。
光伏产业以户为单位,投资安装及收益量化均可优先到贫困户,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供了保障。作为全省首个实现并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盘县,结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4000-4450兆焦每平方米,适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,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,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。
2015年,两河街道岩脚村活动室安装了18千瓦光伏设施,每年增加村积累1万余元。利用光伏发电建设周期短、维护保养简单、稳定性好、使用寿命长的优点,按照国家补贴及上网电价补贴政策,每发1度电,可为农户增收0.8元
我可是沾了光伏发电的光。二是集中式地面电站,多措并举建设国有和公私合营性质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。
一是分布式光伏电站,按照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的模式,本着规模宜大则大、宜小则小的原则,打破村(社区)、乡镇街区等地域限制,统筹贫困村(社区)、贫困户利用相对较近并且平坦的空闲场所、荒山缓坡等未利用土地,通过跨区域安装的模式,建设单体规模在6兆瓦以下的分布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;按照集中建设、联户带动的模式,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(社区)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,单体电站建设规模为30至100兆瓦;按照条件允许、群众自愿的原则,帮助贫困户建设户用光伏电站,建设规模为3至5兆瓦。蒋沟桥村有1280多位村民,其中有165人需要脱贫,也就是达到年人均收入3372元的水平。在当地,人们把光伏发电戏称作种太阳。这笔钱就来自于种太阳的收入。
常路社区的光伏板建在屋顶,桃墟镇蒋沟桥村则将12块光伏板摆进一处近乎废弃的烤烟院中。地里种的花生、玉米也卖不上多少钱。
但蒙阴县常路社区村民委员会的屋顶却很不一样,红瓦之上是崭新的光伏板。老人患了脑血栓,拄拐走路都不利索,哪能再干体力活。
薛庆海说,拿到500元补助金后,家里生活水平改善了不少。今年,蒙阴县启动光伏扶贫三年行动计划,以95个省定扶贫重点村(社区)、库区扶贫重点村(社区)为主要帮扶对象,拟建设光伏扶贫电站10个,总规模100兆瓦,惠及贫困户9600户。
老人说,这些年日子好过了,老两口每人每月都有100多元的养老金,老伴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低保金。红瓦、白墙与青檐是农村典型的村居样式。73岁的村民薛庆海和他的妻子69岁的公元花一聊起光伏发电,老人就乐得合不拢嘴。在云淡风轻的秋天里,太阳光将光伏板照得乌黑锃亮。
光伏发电就像是专门给老人们准备的一样。如今,更多老百姓正从中获得改变生活品质的实惠。
于是,村里将原本分给老人的种兔交给其他养殖大户代养,每年给老人500元分红,加上低保金、养老金等民生资金,以后光伏发电每年也能为老人带来几百元收入。老人说,这笔钱用于平常吃药、打针,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。
为了这一目标,卢中彬和他的同事们没少费心思。可这些法子,在68岁的蒋良福身上却用不上。